欢迎访问99905银河官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双创教育

首页 > 双创教育 > 正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者:  时间:2018年05月23日  浏览: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实践证明,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构建有利于创业的长效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仅十多年,不仅在发展阶段上远远滞后于国外,在教育理念、社会支持程度、教育效果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厘清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并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高校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普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知识。高校管理人员对创业教育的忽视,导致许多大学创业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仅如此,不少高校管理人员对于创业教育本身的内涵也缺乏必要的了解。有些高校管理人员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技巧、心理和创业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满足于搞一些创业讲座、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比赛等,却忽视了创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即对创业者个性与能力的培养。而不少大学生的理想是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创业乃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不仅如此,在对创业的认识方面,一些大学生将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教会自己如何办企业、怎样当老板”,仅将创业教育当做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2.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缺乏系统的规划,其针对性和操作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有些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相脱节,不能发挥学科优势。创业教育课程除“创业基础”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在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上,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国外的创业学教材直接翻译使用,造成教材讲述的内容与中国市场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将国内外零散的创业案例稍加梳理印刷成册,造成教学内容太过“就事论事”,缺乏对创业活动普遍规律的提炼,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教师培训不足。虽然国家比较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多次举办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和专题培训研讨班,但师资短缺的问题仍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时相对于必修课而言要少得多。在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机制的引导下,教师没有动力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与指导。此外,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对实践性的要求也很高,对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考虑到这些因素,创业教育师资缺乏也就不难理解了。
  4.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教育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互动。教学形式也讲究灵活多样,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现实模拟教学等,力求使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快速提升自身的能力。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给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环境与空间。学生在这种课堂上缺少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虽然大多数学生也能学到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掌握实战性操作技巧。此外,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稳定的创新模拟实践平台,仅仅是引进一些课程、零散地开展一些创业模拟活动,无法让学生体验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学生无法从课堂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
  5.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业的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不是一项“封闭工程”。除高校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外,还需要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政府支持为保障、以社会文化为支撑的互动式发展格局。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从高校的体制机制、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来看,都非常不利。从高校体制机制来看,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激励导向都没有向创业教育倾斜,没有激励教师改善创业教育质量的动力,学生缺少参与创业教育的动力。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中具有一种尊重权威的特征,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与独立精神,使其在循规蹈矩中渐渐消磨掉了创业的激情与斗志。从政府支持来看,政府虽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并且培养了一批创业教育教师,但在支持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挂钩和为创业者构建创业融资平台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1.树立高校创业教育新理念
  无论是高校管理者、创业教育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理念,树立新的创业理念,这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对管理者而言,要转变传统的创业理念,不断加强对创业教育规律与特征的认识。一要重视创业教育,不断创新教学计划安排与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真正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专业教育之中;二要重视掌握创业教育的规律与特征,使高校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对教师而言,要主动学习、不断更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一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以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二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既融入丰富的案例,又贯穿最新的创业理念与规律。对于大学生而言,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培养自我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要改变毕业求“稳”的传统思维,打破一种职业定终生的陈旧观念,树立更高价值的就业创业新观念。   2.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体制
  构建分类别的创业教育新体制,针对不同的学员群体开展差别化创业教育。1)分年级开展创业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以使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创业教育,要让学生及早树立起创业的意识,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大三的学生,主要传授创业知识,让学生了解何为创业、成功创业者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针对于大四的学生,主要培养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技能,为真正步入创业程序奠定基础。2)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一般而言,文科、理科、商科、医科的学生在知识背景、思维习惯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创业教育应考虑专业的这种差异性,在做好共性的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以专业创业为导向的专题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面对的创业环境各不相同,开设专业创业课程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时及时准确地把握商机,增大其创业成功的机会。
  3.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理论、实践两部分。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是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可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类: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心理类课程和创业技能类课程。在具体设置大学课程时,可适当结合具体的专业特征,通过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方式将创业类课程渗透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之中。在设计正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结合创业活动的特点,开发一系列非正式的创业课程。例如,邀请成功创业家进行讲座、组建创业者社团或俱乐部、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习基地、开展创业交流研讨活动和进行模拟创业活动等。高校在开发非正式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既让学员真正获得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又要通过相互交流,让社会能够接受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从而形成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格局。
  4.拓展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创业教育形式灵活,内容主要来源于实践,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大纲和参考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创新教育方法,随时积累、充实、更新创业教育的案例。要想成功地培育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否则就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创业的一个示范。专职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教师是否具备创业素质是判断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在遴选出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的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创业教育专家、成功创业者、法律专家、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等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动态化、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学校管理方面,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创业教育师资的管理、考评和奖惩等工作。
  5.培育高校创业教育新环境
  要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高校要不断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舆论宣传、案例展示、社团活动等,营造出有利的创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制度建设,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次,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教育的力度,营造支持创业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成功创业案例,向大众普及创业知识和创业政策,引导社会文化朝着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仅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还要创新体制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诸如融资平台、信息咨询等服务以及相关的知识讲座,具体扶持与指导大学生创业。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99905银河官网新闻官方微信(sdycxy1998)。

电话:0531-88250510  E-mail:yingcai@sdycu.edu.cn 邮编:250104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41号 鲁ICP备10203949号 Copyright©1998-2022